光伏電站的運行方式大致有五種:
不同的運行方式,最根本的區別就在于它們的發電量差異。當然,初始投資和運行維護成本也會有差別。
在低緯度地區,由于最佳傾角較小,所以發電量提高很少(如在8°時,幾乎是不變的);在高緯度地區,最佳傾角大,發電量提高明顯(如在50°時,提高了約25%)。
這種運行方式跟蹤了太陽一天之內入射角的變化,其對發電量的提高率,在低緯度地區要明顯優于高緯度地區。一般認為,這種運行方式更適合在緯度低于30°的地區使用,相對于“方式一”,可以提高20%-30%的發電。當然在高緯度地區,相對“方式一”也能提高接近20%。
這種運行方式顯然是結合了“方式一”和“方式二”的優點。如同“方式一”不適合低緯度地區一樣,這種運行方式在低緯度地區的表現并不比“方式二”好多少。因此,更適合高緯度地區。
這種方式下,陣列兩側的支撐結構(支架、轉動軸)受力肯定是不一樣的。由于高緯度地區的最佳傾角較大,如果采用“最佳傾角斜單軸”,則兩側受力不均衡就會很大。因此,工程中一般會采用一個較小的傾角。
由于跟蹤了太陽一天之內、一年之內的入射角的變化,這種方式對發電量的提高顯然是最高的。
這種運行方式是根據太陽一年之內入射角的變化調整支架傾角,從而實現發電量的提高。
那不同運行方式是如何提高發電量的呢?相對于水平面輻射,固定式提高了春、秋、冬三季的發電量,而犧牲了夏季的發電量。單軸跟蹤的幾乎是完全平行的,雙軸跟蹤相對與單軸跟蹤,提高了春、秋、冬三季的發電量。跟蹤式(單軸、雙軸)相對與固定式,提高了早晚的發電量。